2011年3月22日 星期二

穆斯林學者譴責利比亞大屠殺 (伊斯蘭之光)

就在阿拉伯世界眾多伊斯蘭學者,嚴詞譴責發生在利比亞的,針對穆斯林平民的“野蠻大屠殺” ,並呼籲聲援利比亞民眾革命的同時,利比亞伊斯蘭學者也發佈教法判令稱:反抗利比亞執政當局是每個在利比亞的穆斯林的“強制主命” 。

據利路透社公佈的利比亞伊斯蘭學者聯盟的聲明稱:利比亞當局繼續其反人類的血腥罪行,踐踏所有人類準則。這一切已經“完全背離了真主和穆聖的正道” 。

聲明還說:“卡紮菲政權所犯下的反人類的罪行,早已讓這個政權不再值得服從和支持;也讓所有反抗這個政權者,無論使用任何方式加以反抗,都成為教法上強制的主命。”



此前,利比亞著名的學者薩迪格·歐爾亞尼博士聲明說:現今利比亞發生的一切“是不容任何人沉默的” ,這是因為卡紮菲政權竟然使用了防空導彈來對手無寸鐵的示威民眾。

歐爾亞尼長老還指控卡紮菲政權,借助來自非洲國家的雇傭軍來鎮壓利比亞的抗議民眾。他還呼籲軍隊指揮官和利比亞部落領袖不再支持卡紮菲政權,而是支援示威的民眾。

追究戰爭罪犯的國際聯盟宣佈說:到今天為止,利比亞的死難者人數已經升至520人,有4000人受傷,另有1500多人失蹤。

此外,世界穆學聯主席,優素福·格爾達威長老也呼籲“歐麥爾·穆赫塔爾(利比亞國父)的兒女、利比亞各部落和軍隊指揮官,效發埃及和突尼斯的軍隊,加入到革命者的洪流中,重新讓利比亞回歸其真正的阿拉伯-伊斯蘭的屬性。”

格爾達威在開羅接受半島衛視電話採訪中說:“就像我曾經忠告埃及人民一樣,我要告訴利比亞人民的兒女:你們要堅韌、要步伐堅定。我呼籲利比亞學者、法官、大學教授,以及社會各階層人士,你們走上街頭,反抗卡紮菲的統治,拒絕他作為利比亞的統治者。我要對利比亞的兄弟姐妹說:你們要立場堅定,堅持你們的鬥爭:真主援助你們,因為真主援助真理,清除虛妄。你們中的烈士將永活在最靠近真主御前的樂園中。”

在格爾達威看來,“卡紮菲統治的時代已經結束,不復存在” 。


另外,茅利塔尼亞的著名學者,世界穆學聯成員,穆罕默德·哈桑·杜德長老對利比亞發生的屠殺罪惡行徑,嚴詞譴責,稱這是“不容沉默”的罪行。他說:無論在伊斯蘭東方和西方穆斯林都應當加以譴責,並“行動起來,保護在利比亞手無寸鐵的穆斯林” 。

杜德長老(茅利塔尼亞最著名的學者之一)在接受半島衛視採訪中還補充說:“由卡紮菲一手導演的,針對利比亞人民的集體大屠殺,再次說明:卡紮菲說什麼‘利比亞人民自己管理自己’謊言的虛偽。”

同樣,沙特伊斯蘭宣教師,蘇萊曼·歐岱長老也對“慘絕人寰的大屠殺”表示嚴詞譴責。這場大屠殺由利比亞安全部門和其他支持卡紮菲政權的人士一手導演,以鎮壓利比亞示威的平民。
蘇萊曼·歐岱長老還批評卡紮菲,並在聲明中稱:這個屠殺人民的利比亞屠夫“不再有執政利比亞的任何資格” ,他說:“世人看到並聽到這場令人恐怖的大屠殺;這場由利比亞安全機構和支持卡紮菲政權人士一手導演,造成數百無辜民眾喪生的大屠殺。這些死難者,在我們看來,他們是真主御前堅韌的烈士。這場大屠殺還造成了利比亞,尤其是利比亞東部地區數千民眾受傷。”

歐岱博士還是表示,希望看到利比亞民眾革命的成功。他說:“真主的常道永活不衰,凡藐視真主常道者,必將被歷史的洪流所拋棄,或早或晚,這些人都將品嘗自己所釀造的苦果。”

民主不是萬用解答 北非怒火真相(聯合新聞網)

楊仁賢 2011/03/17
歐美政治人物透過媒體一致表示,北非人民展現了追求民主的力量,但真的嗎?北非人民要求的是西方社會的民主發展模式嗎? 





民主其實有著許多不同的概念與定義,各國因文化差異,內部民主機制的衍生與變遷也因此變得多元且有不同的觀點。但國際媒體卻時常喜歡用民主二字來概述問題的本質,讓人容易失焦,偏偏民主也是一個令人迷惑的字眼,容易讓人相信民主可以快速地解決問題。而當多數人失去抓住問題本質的最後,問題不僅無法獲得解決,權力相對弱勢的老百姓也往往都是最後的受害者。
 
北非人民正陷入這樣的困境。自突尼西亞的第一把火開始,從北非最西邊的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利比亞、埃及、沙烏地阿拉伯、約旦、葉門、阿曼、巴林、卡達、西岸及加薩走廊、伊拉克,一路延燒至伊朗,已歷經十餘個國家地區了。


歐美政治人物透過媒體一致表示,北非人民展現了追求民主的力量,但真的嗎?北非人民要求的是西方社會的民主發展模式嗎?北非的怒火,更讓人理解到,北非伊斯蘭權貴王室政府過去與歐美長期的共生關係,是如此的脆弱與諷刺。如此的民主還真是廉價!


歐洲大學中東伊斯蘭事務專家奧力耶‧羅伊(Olivier Roy) 教授,3月3日發表了一篇立論精闢的分析。他認為:「現在最重要的觀察是,這場動亂將會給西方強權在此特殊區域上帶來何種戰略上的變化。」他相信,西方強權紛紛表態支持民主的一方,其主要用意不過是要儘速將動亂局面穩定下來,不致衝擊其他阿拉伯國家王室政府的穩定,甚至最終影響以色列安全。


這其中的擔憂是在於,長期採取親歐美且與以色列和睦的遜尼派王公貴族們,若被多數的什葉派人民推翻,未來的什葉新政權很有可能會與伊朗(目前中東唯一什葉派政權)沆瀣一氣,甚至效仿伊朗建立起政教合一的政治體制,敵視西方,更由於巴勒斯坦問題,威脅到以色列的生存。


不要忘了,在伊斯蘭世界中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穆斯林兄弟會,縱然許多學者現在對她許多不同的見解,但至今她仍被美國務院認為是一恐怖組織,就是因為其組織目標仍在致力於依伊斯蘭教義建立起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國家。而兄弟會其實也仍把美國視為敵人。美國參議院國土安全與政府事務委員會在2008年7月針對穆斯林兄弟會作了一份報告。報告結論清楚建議美國行政當局,從國家反恐的角度,美國仍應視穆斯林兄弟會為戰略敵人。


美國可不想看到,1979年伊朗革命事件重演,也不想看到被視為恐怖組織,誓言消滅以色列的哈瑪斯組織,於2006年合法贏得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政權的案例再度發生。北非動亂發展至今,美國因此一直小心謹慎的回應,不願一不小心吹皺一池春水,刺激局面擴大。911事件後,美國在北非與中東地區的石油、反恐、圍堵伊朗勢力,才是美國關心的戰略利益底線,不是民主發展的前景。


伊斯蘭對西方現代文明的不信任,甚至是敵意(例如自由言論. Freedom of Expression),終歸會是阻礙北非伊斯蘭諸國走向西方民主模式的因素。未來北非各國內部有關伊斯蘭民主的辯論肯定少不了,但如何走?羅伊教授相信,北非各國終會走向具有開放,符合新世代要求,但又具威權特質,符合伊斯蘭傳統的政治體制(open but still authoritarian)。


回顧歷史,歐洲自宗教革命、海外殖民擴張、啟蒙運動、工業革命等事件後,歐洲與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所代表的伊斯蘭文明之間的戰略關係,逐漸產生了逆轉。 伊斯蘭文明在歐洲海外殖民、軍事掠奪擴張因素的壓迫下,開始由顛峰走向衰落,直到二戰後因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伊斯蘭民族才又贏得獨立自主的地位。


面對歷史上西方資本主義式的掠奪及不公平待遇,加上20世紀後以阿戰爭的失利與美國不正義的中東政策的影響,多數伊斯蘭人民心中普遍形塑了反美反西方的心理。911事件後,美國有意無意的妖魔化伊斯蘭文明,更是讓伊斯蘭人民深覺受辱。


世界伊斯蘭聯盟祕書長阿卜杜啦‧圖爾基博士(Dr. Abdullah A. Alturki) 在911事件發生後,曾嚴厲指控美國及其盟國企圖利用911事件激起西方基督教世界對伊斯蘭文化的誤解與偏見,製造矛盾與對抗。


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姜明新研究員認為,「文明相對衰弱、社會經濟發展不足、經濟與現代化發展受挫等因素,讓全球穆斯林陷入了迷惘與苦惱之中」。在歐美經濟全球化發展的當今,多數伊斯蘭國家經濟發展被邊緣化的威脅,更對伊斯蘭人民的世界觀發展有著不利的影響。


亦如基督教所宣揚「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真理,在「真主」的面前,人人也是一律平等公平的。所以在面對權貴貪腐、高漲失業率、生活基礎設施缺乏(水、電、交通運輸、醫療服務等)、貧富差距、農村破敗落後,這些在真主面前宛如不公不義的罪行時,拜現代手機網路科技之賜,北非年輕人的這把怒火燒的猛烈快速。


未來北非的伊斯蘭領導們只有儘速回應人民去改善民生、發展國民經濟、消除貪腐、縮小貧富差距的要求,才能抓住這次問題的本質。如此也才有利於伊斯蘭民主發展道路的鋪展。「吃飯皇帝大」(台灣閩南俗語),有飯吃、有工作才是首要,若社會上儘是不公不義之事,多數年輕人又找不到工作來養家活口,這不官逼民反也難! 根據美國智庫布魯金斯機構(Brookings Institution) 的報告,北非及中東地區必須在2020年之前創造出至少5千萬的工作機會,才足以因應年輕人口增長的工作需求。報告說,這會是此地區下一個十年的重大挑戰。


另外,北非伊斯蘭政府也必須儘速改善長久以來仰賴單一資源發展的經濟結構模式。非洲國家由於長期仰賴自然資源開發為核心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自然環境不僅無法獲得有效的治理,獲利也無法獲得有效分配,來提升國民整體生活水平,致令貪腐叢生。況且石油控制權多數掌控在歐美跨國公司手裏,國民經濟的提升根本有限,自然資源開發屬資本密集型的產業,對國民就業的吸納其實是有限的。多數經濟學家建議,非洲伊斯蘭國家必須積極發展以製造業為主的第二產業,來迅速累積國民財富,擴大就業人數,來舒緩貧富差距。


具伊斯蘭特色的民主道路絕不是輕易的,也唯有伊斯蘭人民自己才能尋找出自己的道路。文明不必然會產生衝突,但歷史的糾葛仇恨與權力的考量,讓人必須小心謹慎地去回應問題。所以,民主絕不是一句便利商店式的口號。




【2011-03-17 聯合新聞網】 

茉莉花革命正轉化為宗教爭鬥 (聯合新聞網)

                                                                                                                                
03/19/11
【泰國世界日報/社論】
繼巴林警方13日向示威者發射催淚彈及橡膠子彈,造成約200人受傷之後,巴林當局似乎對抗議風潮束手無策,沙烏地阿拉伯已派出上千兵力相挺,協助巴林恢復秩序,以防震撼阿拉伯世界的民主抗議風潮失控。


由突尼斯開始的茉莉花人民革命,如今可說正在演變成一場宗教鬥爭。因為巴林王室、沙烏地阿拉伯王室都屬伊斯蘭教中的遜尼派,千百年來一直與伊斯蘭教的什葉派對立,相互爭鬥不止。巴林示威者的目的,便是要求政府釋放囚禁中的什葉派領袖;革命原因已由不滿民生凋敝和當政者專制腐敗,轉移到宗教信仰派別不同的對立點。


伊斯蘭教是公元7世紀初由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創立的。公元632年,穆罕默德去世,沒有留下遺囑,於是由部落領袖推選出一個大家認同的繼承人,但穆罕默德的堂弟及女婿阿里反對,認為繼承人應該有穆罕默德的血統或親屬關係,於是脫離教派,另立什葉派。伊斯蘭教從此分成兩派,甚至分成更多派別,相沿爭鬥直至於今。


但什葉派在阿拉伯世界中所佔人數約10-15%,並不是最多數,而且阿拉伯各國王室及掌權政府多屬遜尼派,只有在非阿拉伯族而為波斯族統治的伊朗,因當年推翻巴勒維王朝的柯麥尼是個什葉派領袖,故伊朗成為什葉派教徒人數最多的國家,但也只有59%的人口。


人民革命常常是痛苦大眾的夢幻,當有人高喊革命的時候,很多受苦的人毫不考慮予以響應。但革命之後又將如何,常使充滿夢幻的人睜開眼睛時,面對更大的痛苦。魯迅就有一句名言:「革命前我們是奴隸,革命後我們成了奴隸的奴隸。」


埃及已將穆巴拉克趕下台,內閣改組,成立過渡式政府,但人民對總理沙菲克、外長蓋特等人仍感強烈不滿,認為他們一直在拖延,政策上未作出實質的改變,最近甚至發生要求復職的警察到內務部示威放火事件,人民要求修憲的聲音在持續升高中。突尼斯也發生新的示威,要求臨時政府的總理加努希下台,參加過茉莉花革命的群眾說:「革命現在才剛剛開始而已。」


沙烏地阿拉伯這次對巴林採取的軍事行動,是根據波斯灣合作理事會六個國家達成的協議,「任何一會員國的安全受損,視同全體會員國的安全受損」。從這個意義上講,出兵有其合法性,當然,必定也會有人認為,這是沙國對鄰國內政的干預行動,絕無可取。


但除沙國派出上千士兵開赴巴林維持秩序外,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也派出500名警員,前往巴林協助處理反政府抗議活動。


茉莉花人民革命已如水銀瀉地,滋浸中東、北非各阿拉伯國家。令人擔心的是,未來阿拉伯國家會是什麼一副模樣,是變成像索馬利亞一樣的部族相殘,對外做海盜搶劫為生的混沌社會呢?還是像伊拉克一樣內戰無休無止?或是像伊朗一樣成為伊斯蘭基本教義的國度?此外,更可怕的是,充斥在中東阿拉伯社會的各種恐怖組織,如凱達組織、真主黨、哈瑪斯、穆斯林兄弟會,都將在這種混亂的局勢中乘機奪權,都想成為國家的主導。所以,中東、北非的前途,讓人感到面前一陣昏暗!

這就是美國對沙國出兵一事保持低調,白宮發言人卡尼在新聞發表會上表示:「我們看到各位提到的報導。這並非入侵國家的行動。我們敦促巴林政府,以及波斯灣合作理事會的其他會員國,行事要有節制。」但美國其實是很害怕茉莉花的,希望茉莉花效應最好不再擴散!

【2011-03-18/泰國世界日報】

阿拉伯世界面臨重新洗牌的變局 (聯合新聞網)


【泰國世界日報/社論】
自美蘇冷戰結束後,本來天下太平,結果火頭再現,再現的地點,竟然是過去被人忽略的中東與北非。這個阿拉伯世界,地理上位於東方與西方交界,特別是蘇伊士運河,有戰略上的價值,能源方面,是石油與天然氣的來源地,有經濟上的地位,到了最後,又發現凱達組織原來發源於此,如是又有政治上的意味,是美國必爭之地。


到了最近,連到一向平靜,但絕非平和的利比亞,竟然爆發革命,演變為內戰,利比亞雖然是產油國,產量雖然只占全球的2%,卻佔歐洲國家需求量很大比重,通常在10%以上,對面的義大利,竟然高達24%,如今突然減產,等於使歐洲缺油。如是歐洲多個國家,都主張介入利比亞事件。


主導阿拉伯世界的是皇權、軍權與神權,目前仍有60%的國家,是由皇族統治,伊朗則是神權主導,其餘的都是軍人當政,這些軍人其實都是軍閥,利用民怨,以軍權取代皇權,但取得以後,竟然謀取權位的世襲,無疑是皇權的復辟,被推翻的埃及穆巴拉克,突尼西亞的班阿里,便是例子,利比亞的格達費,瀕臨倒台,原因是他的家族已變皇族。


伊朗的神權政治,正在阿拉伯世界中擴散,巴林的示威,就是占多數的什葉派教徒對高層的遜尼派的反擊,埃及最強大的反對勢力穆斯林兄弟,亦受伊朗的指使。由於最大國沙烏地阿拉伯與巴林相連,國內的什葉派亦蠢蠢欲動。因此美國的策略,是培植區內的軍閥,去加強統治,亦扶植區內的皇族,去維持管治,如是沙烏地阿拉伯與巴林的皇族,埃及的軍閥,都成了美國的至愛,伊朗的神權卻受到壓抑。


如是阿拉伯世界出現美國扶植的均衡勢力,穩定政治,美國可利用區內的若干基地,第五艦隊甚至可以長駐巴林,美國可取得穩定兼長期的石油供應,美元亦成為石油交易貨幣,美元更從而成為國際的第一貨幣,如是美國在阿拉伯世界,軍事上、經濟上、以至政治上,都取得主導權。

只是到了今天,這種主導權已受到挑戰。事緣阿拉伯世界,亦有貧富之別,富國有卡達、阿聯酋、科威特、巴林、沙烏地阿拉伯與阿曼,人均生產值在1萬美元以上,中等國家是敘利亞、黎巴嫩、利比亞,只有6-7000美元,其餘是貧國,貧國的識字率,只有50-60%,就算是富國,亦只有80%,因此是民智未開,如是民權不張,這次的革命,未有反對黨派的領導,中產階級的支持,亦缺乏西方的民主意識,使伊斯蘭教極端分子,有機可乘,而革命的源頭,主要在民怨過深的國家,亦是伊斯蘭教極端分子的溫床。


那麼在民怨不深,民生可保的富國,豈非可以安枕無憂。非也,在巴林,革命之火已開始燃燒,而阿曼的群眾,亦有異動的跡象,就算皇權可以暫保,亦很難隔絕神權的入侵。還有,在反美的國家,諸如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等,甚至伊朗,居然可以安渡危機,這又是否意味美國,以至歐洲勢力的衰退呢?


油價上升,影響歐美的經濟復甦,貨幣波動,危及歐美的借貸市場,埃及變天後,居然容許伊朗戰艦駛經蘇伊士運河,那麼下一幕又會不會是美元地位的變天呢?


【2011-03-12/泰國世界日報】

2011年3月19日 星期六

激勵自己最有效的20個方法


我們很容易遭遇逆境,也很容易被一次次的失敗打垮。但是人生不容許我們停留在失敗的瞬間,如果不前進的話,就註定只能被這個世界拋棄。那麼,怎樣鼓勵自己向前追上去呢?

專家提出了下面幾個自我激勵的方法,不論你是否順心,都來讀一讀學一學吧。 人很容易後悔當初。以下方法能使你改變這種思維方式,轉而向前看

1、塑造自我

在我們不斷塑造自我的過程中,影響最大的莫過於是選擇樂觀的態度還是悲觀的態度。我們思想上的這種抉擇可能給我們帶來激勵,也有可能阻滯我們前進。

2、清晰地規劃

目標是人生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但塑造自我卻不僅限於規劃目標。要真正塑造自我和自己想要的生活,我們必須奮起行動。莎士比亞說得好:“行動勝過雄辯。”

3、自我激勵

一旦掌握自我激勵,自我塑造的過程也就隨即開始。以下方法可以幫你塑造自我,塑造那個你一直夢寐以求的自我。

4、樹立遠景

邁向自我塑造的第一步,要有一個你每天早晨醒來為之奮鬥的目標,它應是你人生的目標。遠景必須即刻著手建立,而不要往後拖。你隨時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做些改變,但不能一刻沒有遠景。

5、離開舒適區

不斷尋求挑戰激勵自己。提防自己不要倒在舒適區。舒適區只是避風港,不是安樂窩。它只是你心中準備迎接下次挑戰之前刻意放鬆自己和恢復元氣的地方。

6、把握好情緒

人開心的時候,體內就會發生奇妙的變化,從而獲得新的動力和力量。但是,不要總想在自身之外尋開心。令你開心的事不在別處,就在你身上。因此,找出自身的情緒高漲期用來不斷激勵自己。

7、調高目標

許多人驚奇地發現,他們之所以達不到自己孜孜以求的目標,是因為他們的主要目標太小、而且太模糊不清,使自己失去動力。如果你的主要目標不能激發你的想像力,目標的實現就會遙遙無期。因此,真正能激勵你奮發向上的是,確立一個既宏偉又具體的遠大目標。

8、加強緊迫感

20世紀作者Anais Nin(阿耐斯)曾寫道:“沉溺生活的人沒有死的恐懼”。自以為長命百歲無益于你享受人生。然而,大多數人對此視而不見,假裝自己的生命會綿延無絕。惟有心血來潮的那天,我們才會籌畫大事業,將我們的目標和夢想寄託在Denis Waitley(鄧尼斯)稱之為“虛幻島”的汪洋大海之中。其實,直面死亡未必要等到生命耗盡時的臨終一刻。事實上,如果能****真地想像我們的彌留之際,會物極必反產生一種再生的感覺,這是塑造自我的第一步。

9、撇開朋友

對於那些不支援你目標的“朋友”,要敬而遠之。你所交往的人會改變你的生活。與憤世嫉俗的人為伍,他們就會拉你沉淪。結交那些希望你快樂和成功的人,你就在追求快樂和成功的路上邁出最重要的一步。對生活的熱情具有感染力。因此同樂觀的人為伴能讓我們看到更多的人生希望。

10、迎接恐懼

世上最秘而不宣的秘密是,戰勝恐懼後迎來的是某種安全有益的東西。哪怕克服的是小小的恐懼,也會增強你對創造自己生活能力的信心。如果一味想避開恐懼,它們會象瘋狗一樣對我們窮追不捨。此時,最可怕的莫過於雙眼一閉假裝它們不存在。做好調整計畫實現目標的道路絕不是坦途。它總是呈現出一條波浪線,有起也有落。但你可以安排自己的休整點。事先看看你的時間表,框出你放鬆、調整、恢復元氣的時間。即使你現在感覺不錯,也要做好調整計畫。這才是明智之舉。在自己的事業波峰時,要給自己安排休整點。安排出一大段時間讓自己隱退一下,即使是離開自己摯愛的工作也要如此。只有這樣,在你重新投入工作時才能更富激情。

11、直面困難

每一個解決方案都是針對一個問題的。二者缺一不可。困難對於腦力運動者來說,不過是一場場艱辛的比賽。真正的運動者總是盼望比賽。如果把困難看作對自己的詛咒,就很難在生活中找到動力。如果學會了把握困難帶來的機遇,你自然會動力陡生。首先要感覺好多數人認為,一旦達到某個目標,人們就會感到身心舒暢。但問題是你可能永遠達不到目標。把快樂建立在還不曾擁有的事情上,無異于剝奪自己創造快樂的權力。記住,快樂是天賦權利。首先就要有良好的感覺,讓它使自己在塑造自我的整個旅途中充滿快樂,而不要再等到成功的最後一刻才去感受屬於自己的歡樂。

12、加強排練

先“排演”一場比你要面對的琿要複雜的戰鬥。如果手上有棘手活而自己又猶豫不決,不妨挑件更難的事先做。生活挑戰你的事情,你定可以用來挑戰自己。這樣,你就可以自己開闢一條成功之路。成功的真諦是:對自己越苛刻,生活對你越寬容;對自己越寬容,生活對你越苛刻。

13、立足現在

鍛煉自己即刻行動的能力。充分利用對現時的認知力。不要沉浸在過去,也不要耽溺于未來,要著眼於今天。當然要有夢想、籌畫和制訂創造目標的時間。不過,這一切就緒後,一定要學會腳踏實地、注重眼前的行動。要把整個生命凝聚在此時此刻。

14、敢於競爭

競爭給了我們寶貴的經驗,無論你多麼出色,總會人外有人。所以你需要學會謙虛。努力勝過別人,能使自己更深地認識自己;努力勝過別人,便在生活中加入了競爭“遊戲”。不管在哪裡,都要參與競爭,而且總要滿懷快樂的心情。要明白最終超越別人遠沒有超越自己更重要。

15、內省

大多數人通過別人對自己的印象和看法來看自己。獲得別人對自己的反映很不錯,尤其正面回饋。但是,僅憑別人的一面之辭,把自己的個人形象建立在別人身上,就會面臨嚴重束縛自己的危險。因此,只把這些溢美之詞當作自己生活中的點綴。人生的棋局該由自己來擺。不要從別人身上找尋自己,應該經常自省並塑造自我。

16、挑戰自我

危機能激發我們竭盡全力。無視這種現象,我們往往會愚蠢地創造一種追求舒適的生活,努力設計各種越來越輕鬆的生活方式,使自己生活得風平浪靜。當然,我們不必坐等危機或悲劇的到來,從內心挑戰自我是我們生命力量的源泉。聖女貞德(Joan of Arc )說過:“所有戰鬥的勝負首先在自我的心裡見分曉。”

17、精工細筆

創造自我,如繪巨幅畫一樣,不要怕精工細筆。如果把自己當作一幅正在描繪中傑作,你就會樂於從細微處做改變。一件小事做得與眾不同,也會令你興奮不已。總之,無論你有多麼小的變化,點點都於你很重要。

18、不要怕犯錯

有時候我們不做一件事,是因為我們沒有把握做好。我們感到自己“狀態不佳”或精力不足時,往往會把必須做的事放在一邊,或靜等靈感的降臨。你可不要這樣。如果有些事你知道需要做卻又提不起勁,儘管去做,不要怕犯錯。給自己一點自嘲式幽默。抱一種打趣的心情來對待自己做不好的事情,一旦做起來了儘管樂在其中。

19、不要害怕拒絕

不要消極接受別人的拒絕,而要積極面對。你的要求卻落空時,把這種拒絕當作一個問題:“自己能不能更多一點創意呢?”不要聽見不字就打退堂鼓。應該讓這種拒絕激勵你更大的創造力。

20、儘量放鬆

接受挑戰後,要儘量放鬆。在腦電波開始平和你的中樞神經系統時,你可感受到自己的內在動力在不斷增加。你很快會知道自己有何收穫。自己能做的事,不必祈求上天賜予你勇氣,放鬆可以產生迎接挑戰的勇氣。

2011年3月16日 星期三

澄清傳播媒體對伊斯蘭的誤解與偏見by Tammam Adi


Imam Tammam Adi Ph.D of the Islamic Cultural Center, Eugene, Oregon, tackles widespread misconceptions and stereotypes about Muslims and Islam and the sets out the reality.

Allah: Just means God in Arabic, the same God we all worship.

jihad: Often mistranslated "holy war," especially against the West, the more accurate Arabic meaning is "struggle." Jihad is the struggle to control one's lower instincts. Jihad also means to use a fair war to give a nation freedom of religion if all other means fail. Islam's main proclamation is "No compulsion in religion" Koran 2:255. The Afghani Mujahideen (those who do jihad) fought against the atheist Russians to keep their freedom of religion. Unfortunately, chaos ensued.

extremism: "We made you a nation that should take the middle way in all its affairs before all humanity . . ." (2:143) "God does not love the excessive ones." (6:141)
suicide "martyrdom": "Do not kill yourselves." (4:29). Self-killers are condemned to hell. Even killing oneself to end extreme pain is unacceptable. Some radical sects, considered non-Muslim by most, view suicide-killing as legitimate.

martyrdom: A martyr (Arabic shaheed=witness) is somebody who dies as a witness for goodness or a witness against evil. A martyr testifies before God about the evil-doers that killed him/her and about the goodness his/her death creates in society.

terrorism: The punishment for those who wreak havoc is extremely harsh (5:33-34). Terrorism has as little to do with Islam as burning a cross to terrorize a black family has to do with Christianity. Terrorism is often done by haters of Islam, peace and justice to sabotage good Muslims causes such as peace settlements, democracy movements and modernization. No Islamic teaching supports terrorism.

on killing innocent people: "And do not kill the soul that God gave sanctity to except by law." (17:33) The Koran tells us that killing one person is like killing all humanity.

family values: Husbands and wives serve each other. Muslim families cherish traditional family values and close relations with the extended family. Women may work and own businesses, but the husband alone has the duty to provide for the family. Children are expected to take care of their parents when they get old.
treatment of women: Misinformation about this subject has fanned much of the hatred about Muslims. Here is what we are really taught: (1) Paradise is under the "feet" of the mother; (2) a good wife is half a man's religion, (3) men are ordered to "treat them in good ways," (Koran 4:19) and that, in the words of the Prophet Mohammed in his last sermon, (4) "the best of you is the one that is best to his wife."

four wives: Islam was the first religion to limit the number of wives. But the taking of more than one wife was meant to happen only when there was social necessity, such a during war times when there were a large number of widows and orphans. A husband is required to treat each wife with absolute fairness and equality and to have only one wife if he doubts he can be fair. Polygamy is illegal in America and, according to Islam, Muslims are bound by American law.

scarves for women: This is based on a verse in the Koran. "And let them spread their scarves over their shirt openings and not show their natural adornment . . ." (24:31) If Muslim women choose not to cover their head, there is no Islamic law punishing them or coercing them. Styles of dress are cultural and vary according to culture throughout the Islamic world.

female genital mutilation: This is found in some African countries and is a very painful tribal practice passed down to the present day. It is not based on Islamic teaching. Many Muslim women, such as the wife of the late Anwar Sadat, are working hard to eliminate the practice.

關於Tammam Adi Ph.D :
Tammam Adi Ph.D is the Director of the Islamic Cultural Center of Eugene, Oregon, USA. Originally from Syria, he is a computational linguist specializing in Arabic.

2011年1月10日 星期一

Political Islam in Malaysia: Official Islamic Movement and Non-Malays’ Response


Ya-Wen Yu

Abstract

Malaysia is a multi-ethnic and multi-cultural country; the Malays and other indigenous people comprise about 61% of the population, The Chinese and The Indians constitute around 24% and 7% respectively, and other ethnic groups make up the rest.  According to Samuel Huntington, Malaysia is located at the fault lines among Islamic, Chinese, and Hindu civilizations; however,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seldom happened in Malaysia.  Therefore, the author attempts to re-examine Huntington’s argument about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 by means of the case study of Malaysia.  First, the article briefly reviews the history of Malaysia.  Secondly, it explores the caus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Islamic revival movements, and the effects the official Islamization movements in Malaysia.  Thirdly, it discusses the concern and response of non-Malays (Chinese and Indian) on the reassertion of Islam in the Malaysia.  Finally,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implication from the Malaysia case.


----
Presented at the 82nd SPSA Annual Conference, Jan 5-8 2011, New Orleans, U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