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雅雯
摘要
在英國殖民者與後來的馬來統治精英眼中,馬來西亞的華人等同於認同中國的中國人。本文從離散理論(diaspora theory)的角度挑戰這種單一、靜態的認同觀。本文主張,馬來西亞華人的認同隨著歷史的變遷,呈現出的是動態而雜匯的心理現象。換言之,本文將探討的 研究問題為:馬來西亞華人的認同如何與時變遷?首先,由於離散理論善於處理後殖民時期的跨界流動、多元混雜認同等議題,因此,本文將以離散理論作為分析華 人認同演變的視角。其次,本文將以馬華文學作為分析的文本,主張馬華文學(Mahua Literature)並不只是單純的文學作品,它還是當地華人社會發聲的平台,以及華人族群與馬來族群之間進行文化角力的場域。藉由探究馬華文學中有關 華人身份認同的歷史變遷,本文的目的在於幫助吾人了解馬來西亞華人社會如何在後殖民時期「重置」(relocate)自我的身份,建構己群認同,並展現其文化主體性及能動性(cultural subjectivity and agency)。
本研究分為四個部分:首先,前言將說明筆者的問題意識與研究目的。其次,在回顧相關文獻及理論反省之後,本文將採用Stanley J. Tambiah的「雙重疆域化」模式(dual territorialization),作為本研究的分析架構。第三,筆者將馬華文學中的華人認同分成三個歷史階段進行討論:「英國殖民階段至建國初期」、「國家文化政策時期」、以及「馬來西亞國族時期」。第四部份為結論。筆者主張,華人呈現出來的雙重認同觀乃是一種「文化抵抗」,其目的在於建構出 「雜匯認同」(hybrid identity),以對抗英國殖民論述及馬來政治精英所強調的「單一國家」認同。質言之,馬來西亞華裔離散社群的自我身份認同,並非僅限於「選擇現居國 認同/維持祖國認同」的「二擇一」(either-or)模式,而是呈現出雙重、甚至多重的「居間」(in-between)認同模式。
關鍵字:離散理論、馬華文學、雙重疆域化、雜匯認同。
-----
發表於「2010年台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研討會」,2010年4月30日至5月1日,台南:國立台南藝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