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日 星期四

伊朗並非阿拉伯裔的伊斯蘭國家,你知道嗎?

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伊斯蘭國家就是伊朗,伊朗位於中東地區,是三大伊斯蘭什業派國家之一。一般人會認為信伊斯蘭的民族大概都是「阿拉伯人」,因而誤以為伊朗人也是阿拉伯裔、講阿拉伯語的阿拉伯民族;其實這是我們缺乏世界觀所犯下的誤解。其實伊朗在1935年之前叫作波斯,他們的多數族群為波斯裔(佔51%左右),屬於印歐血統的族裔;目前的官方語言為波斯語,也屬印歐語系,與閃含語系的阿拉伯語沒有同源關係。


另外,世界上還有一些伊斯蘭國家也不是「阿拉伯裔」的,例如:土耳其的多數種族屬於突厥裔的血統,語言為阿爾泰語系;中亞地區的土庫曼、亞塞拜然、烏茲別克等國也都以突厥裔為主;東南亞地區的穆斯林分佈在印尼、馬來西亞、汶萊、菲律賓南部和泰國南部以及一些在新加坡,他們大多屬於馬來裔,以上皆非阿拉伯裔的穆斯林。

那麼,哪些國家算是阿拉伯裔的伊斯蘭國家呢?筆者從Wikipedia得到的資訊是,阿拉伯世界包括以下國家:



2010年11月8日 星期一

如何認識及詮釋馬來西亞的伊斯蘭復興運動:新生代政治學者的反思


游雅雯

摘要

筆者透過自我反省學思歷程,以馬來西亞的伊斯蘭復興運動為案例,檢討當前西方主流政治學對於區域研究和伊斯蘭議題的研究盲點,並重新思考「先西方理論後在地經驗」及「從在地經驗反思西方理論」兩種途徑的適用性。筆者主張具西方中心觀點的理論以及政治學學科本位的研究方法,無法適當地幫助我們理解伊斯蘭復興運動。相較之下,「從在地經驗反思西方理論」的途徑則較為可行。筆者認為,在認識論面向,應該由研究個案的角度出發,蒐集當地資料、增加在地經驗,並且關注研究對象的多樣性及特殊性,讓不同的聲音被平等表述,才能盡可能地發掘出「本土知識」。在方法論上,為了提出較全面性的詮釋,筆者認為有必要進行跨學科的方法整合,蒐集多面向的證據。以研究馬來西亞伊斯蘭復興運動為例,研究者應該嘗試整合歷史學、政治學、文化研究等學科方法,透過歷史文獻整理、政治制度分析、論述分析、田野觀察法及深入訪談法的交互運用,才能提出較為深刻的學術觀點。


2010年5月8日 星期六

馬來西亞國旗解說




圖一 馬來亞國旗


馬來西亞自1950年5月19日開始使用該旗,當時還是「英屬馬來亞」(British Malaya)的「馬來亞聯邦」(Federation of Malaya)時期,共有十一個州,所以代表州數的星角與條紋數量都是十一。請見圖一。



圖二 馬來西亞國旗


後來馬來亞於1957年獨立,繼續沿用該旗作為國旗。1963年,馬來亞的領 土新增了新加坡、沙勞越、沙巴三州,總數增為十四州,星角與條紋也增為十四,並改名為「馬來西亞」(Malaysia)。1965年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獨 立,州數減為十三,但國旗上的星角與條紋沒有再更改,仍然維持十四到今天,並且將涵義修改為全國十三個州與聯邦政府的團結統一。請見圖二。


簡單而言,馬來西亞的國旗使用藍、白、紅三色,乃是受英國國旗的影響,因為英國國旗也是這個所組成。在國旗左上方藍色長方形象徵馬來亞各民族的統一與團 結。新月代表伊斯蘭教,象徵馬來西亞以信仰伊斯蘭教為主。十四個角的那顆星代表聯邦十三個州和聯邦領地,而紅白相間的橫條也有十四條,代表全國十三個州與 聯邦政府的團結統一。新月與十四角星皆使用黃色,因為黃色是馬來王室的專用顏色。


2010年4月30日 星期五

從馬華文學看馬來西亞華人認同的形塑與變遷: 離散理論的觀點

游雅雯

摘要

在英國殖民者與後來的馬來統治精英眼中,馬來西亞的華人等同於認同中國的中國人。本文從離散理論(diaspora theory)的角度挑戰這種單一、靜態的認同觀。本文主張,馬來西亞華人的認同隨著歷史的變遷,呈現出的是動態而雜匯的心理現象。換言之,本文將探討的 研究問題為:馬來西亞華人的認同如何與時變遷?首先,由於離散理論善於處理後殖民時期的跨界流動、多元混雜認同等議題,因此,本文將以離散理論作為分析華 人認同演變的視角。其次,本文將以馬華文學作為分析的文本,主張馬華文學(Mahua Literature)並不只是單純的文學作品,它還是當地華人社會發聲的平台,以及華人族群與馬來族群之間進行文化角力的場域。藉由探究馬華文學中有關 華人身份認同的歷史變遷,本文的目的在於幫助吾人了解馬來西亞華人社會如何在後殖民時期「重置」(relocate)自我的身份,建構己群認同,並展現其文化主體性及能動性(cultural subjectivity and agency)。

本研究分為四個部分:首先,前言將說明筆者的問題意識與研究目的。其次,在回顧相關文獻及理論反省之後,本文將採用Stanley J. Tambiah的「雙重疆域化」模式(dual territorialization),作為本研究的分析架構。第三,筆者將馬華文學中的華人認同分成三個歷史階段進行討論:「英國殖民階段至建國初期」、「國家文化政策時期」、以及「馬來西亞國族時期」。第四部份為結論。筆者主張,華人呈現出來的雙重認同觀乃是一種「文化抵抗」,其目的在於建構出 「雜匯認同」(hybrid identity),以對抗英國殖民論述及馬來政治精英所強調的「單一國家」認同。質言之,馬來西亞華裔離散社群的自我身份認同,並非僅限於「選擇現居國 認同/維持祖國認同」的「二擇一」(either-or)模式,而是呈現出雙重、甚至多重的「居間」(in-between)認同模式。

關鍵字:離散理論、馬華文學、雙重疆域化、雜匯認同。

-----
發表於「2010年台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研討會」,2010430日至51日,台南:國立台南藝術大學。

2010年3月17日 星期三

開工

Today is the beginning of this blog!